|
![]() ![]() 近几年,因为科技的发达,“研发”了许许多多的低头族、许多青少年不论在什么样的环境,总是“埋头苦干”,似乎天塌下来也不关他们的事,他们在乎的是手机屏幕上的讯息。就因为如此,这些年青少年的礼仪知识也逐渐在退化当中。青少年似乎也不怎么把生活礼仪当成一回事,就是自个儿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他们放着许多传授知识的网站不去,许多时候都是沉迷在充满黄色、灰色、暴力、电子游戏的网站。这一些网站通常都充满着许多的污言秽语。但是许多的小学生与青少年人们还把这些词语当成是潮流时尚。 中华民族一直都有着礼仪之邦的称号,崇尚的是三纲五常、四维八德、礼教德性的修养。但今天,当许多年轻人被问起时,他们的第一个以反应通常是:“这是什么来的?”,甚至还一头雾水。所谓的《三纲》指的就是君臣、父子、夫妇;《无常》是仁、义、礼、智、信;《四维》为礼义廉耻,《四德》则代表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青少年礼仪知识,这一门知识在马来西亚似乎没有在政府要求下广泛的被推行,但是在其他国家,尤其是中国,可算是大力被鼓吹。其中礼仪知识大体上可分为称谓礼仪、问候礼仪、就餐礼仪、穿着礼仪、遵师礼仪、同辈交往礼仪、活动礼仪、接待礼仪等等。以下是部分礼仪的例子:
![]() 纵观以上的各种礼仪,我们不难发现,当我们与某一些长辈或同辈的熟络的时候,这些礼仪知识似乎好像慢慢地就离我们很远。我们开始喜欢帮朋辈起绰号,我们更会肆无忌惮开对方的玩笑或者在一些言谈中有所忽略。此举无形当中就会造成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的错觉了。彼此的关系更因为言语与行为上一些礼仪的问题,起了疙瘩。 因为长时间的在电脑键盘上挥舞,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面上看似和睦,但实际上人心的距离是要遥远的。很多人可以在网络中畅谈无比,但是见面时,感觉就显得冰冷无情,更谈不上热情了。因为缺乏了温度,许多的礼仪所遗留下来的只剩下表面的问候了,而不是发自内真诚的祝福了。 青少年人不再重视礼仪问题,追求的乃是自我感觉良好。就因为让自己感觉舒服,许多青少年人就开始“奇装异服”的出现在不该出现的场合。例如:出席朋友的喜宴,穿着打扮不再是端庄得体,而是热裤加上小背心,再不然就是沙滩裤加上拖鞋。此种穿着打扮几乎完全与场合背道而驰。青少年本着我有我的个性,我行我素。岂不知这种缺乏对礼仪的认知,往往就会造成一些误会的发生,甚至让人感觉此种作风乃不识大体。 另一方面,欠缺礼仪方面的学习与使用,更会让人感觉此人刁钻古怪,进而也会让人敬而远之,因为觉得跟这种人不好相处。不善用礼仪知识,我行我素的人在人际关系方面也会带来许多负面的效果。因为遇到人不打招呼,让人感觉高傲;穿着不体面出席正式场合,让人感觉不识大体;参加各类活动迟到早退,让人感觉不被尊重,诸如此类的事件,久而久之,与他人的关系必定有一定的疏离感。 ![]() 关于礼仪的故事,最让我们熟悉的莫过于孔融让梨了。孔融四岁的时候,就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虽然这只是一个小小的故事,但可以完全体现出一个人的人格与思想。一个愿意常常顾虑到别人生命需要的人,才是一个真正懂得礼仪的人。 小结 礼仪的应用不仅会让我们与其他人的关系更加密切,同时也会让人感觉此人家教很好。不仅自己得到很好的人际关系,就连父母也被尊荣了。何乐而不为呢?圣经中也教导我们: 马太福音7章2节:因为你们怎样论断人,也必怎样被论断;你们用甚么量器量给人,也必用甚么量器量给你们。 路加福音6章38节:你们要给人,就必有给你们的,并且用十足的升斗,连摇带按,上尖下流地倒在你们怀里;因为你们用甚么量器量给人,也必用甚么量器量给你们。” 今天我们愿意人家怎么对待我们,我们也要学会先怎么样去对待别人。我们不能改变别人的想法与行为,但是我们可以选择先改变自己,如果我们愿意自己先改变,别人看到我们的不一样之后,也会对我们另眼相看,进而就改进了彼此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