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真诚应适度 真诚是一种来自内心,自然流露的态度;是我们要看重,要培养的人格特质之一。真诚的人表里一致,不会讲一套做一套,是一种潜在的修养。。。。。。 但我常见一些人,口无遮拦,尽情批评,不理会他人感受,之后就“哈哈哈”,大笑几声,说:“我这人就是个性坦率,很‘真’的,有那句讲那句。。。。。。”却不知已给他人带来伤害!后来,我从一本书看到作者批驳这类型的‘真’,作者直言:“谁要你这样的坦率啊!”一语道中!是啊,真诚应适度,需用诚垦、真实、肯定这类良好的态度来传达,同时得关切别人的感受。 换言之,真诚需建立在关切、爱护、可让对方成长等正面的基淮上。 网络上的一则故事: 抗菌药物盘尼西林的发明者亚历山大.弗莱明爵士来自苏格兰一贫苦家庭,他的父亲乃是以农为生。在弗莱明.亚历山大年幼时,一天,他父亲救了一个跌入深沟的孩子,后来才知道那是二战前,英国上议院议员,老邱吉尔的儿子。老邱吉尔对此深感感激,于次日专程到访,并想报以厚酬。但亚历山大.弗莱明的父亲婉拒了,因他认为出于真诚的帮助是不求回报的! 为表谢意,老邱吉尔坚持要栽培弗莱明,而他的父亲最终亦答应了。后来,弗莱明从圣玛利亚医学院毕业,并发明了盘尼西林,名闻天下。一次,老邱吉尔的儿子,也就是二战时期英国着名首相——邱吉尔染上了肺炎,而盘尼西林成了救他一命的灵丹妙药。 弗莱明的父亲以真诚对待他人,也获得老邱吉尔的真诚相待。后来,因自己对他人的真诚,老邱吉尔所栽培的弗莱明又救了其儿子一命。这都是他们之前没有盘算过的,但却皆是因他们真诚待人而获得的好处。 据说,这故事后来被证实为误传。纵然如此,我认为,它还是不失为一个正面的教材,勉励人们要以真诚待人啊! 若说要培养出“真诚”的个性特质,想必要从小学起。然而,我们却常在学校里看到许多同学间“不真诚”的互动!人的心,常存有黑暗的一角,可能是有意识,也可能是无意识地欺瞒,不诚实。也许一开始只是为了一些小利益,后来却可能因此而养成不真诚的品格或习惯,我想,这都不是上帝喜悦的。。。。。。 以下各个案例,让我们好好思考是否也发生在自己或旁人身上? 贴士风云 这星期是考试周,中四理科甲班的同学如临大敌,每人皆严阵以待。在分班制度下,所有甲班学生都是校内精英,一旦“出手”,不容“失手”。在这“特别班”内,考试九十分以上叫做“一级棒”,八十多分则被称为“还不错”,而低于八十分形同“不及格”。 四天过去,已考得七七八八,只剩历史及道德科。这时,学生们的心情很复杂,因“重要科目”,如高级数学、生物、物理及化学已成过去,大可松一口气,但历史及道德是一般上大家认为的“多余科目”,只是不舍得“弃之不顾”,因考不好,成绩单始终“不好看”。况且,若因这两科分数影响了排名,到时只能“捶心肝”及懊悔莫及。这种气氛很特别,除了自己很是挣扎,同时也希望其他同学放弃那两科,或至少别做“太充足”的复习。所以啊,别看年纪轻轻,心底也有黑暗的一面! 下课后,班上一些同学看见小华从教师办公室回来,急忙想向他“套消息”。因小华极得历史老师的喜爱,常有“内幕消息”。但小华一口否认,说老师没告诉他任何“贴士”。同学们皆不相信,但他还是极力否认,并摆出“信不信由你”的表情。顺民回到班上,忽然冒出一句:“我明明听到老师跟你讲第三课比较重要咧!那时我也在办公室,就在你后面的那面墙。”真是隔墙有耳!顿时,小华脸颊红涨,说不出任何一句话来反驳。显然,他心虚了。班上同学见了就急忙“围攻”他,说他没义气、自私自利,有好东西不跟朋友分享。。。。。。 小华终于按耐不住,吼了一句:“我的物理都已经考得比你们差了呀!”原来他的物理考差了,想借此扳回一局!心想许多同学都不太重视历史科,就想趁这机会向老师讨些“贴士”,以增加自己在这次期考的“胜算”。到老师那儿“讨贴士”并不值得鼓励,但从这件事,我们看到有些“朋友”,都是以利益为先啊!想想自己是否称得上是有“真”有“诚”的朋友? 课业还没复习
小敏:“小莉,多两个星期就期终考了,你温习得怎样啊?”
小敏总希望自己是胜利者,因此她尽量不让小莉从自己身上得到任何好处。并且,她实施“知彼知己,百战百胜”的策略,从小莉那儿得知她准备得如何?她只想 如何击败小莉,所以从不真心跟小莉交往。所以,小莉做的练习,她要知道;但她做的,小莉不会知道。真诚,其含义也包括了公平对人。一个私心重的人,不晓得如何真诚待人。 功课还没做好
小莉:“昨天李老师所给的功课好难哟,我花了一整晚都做不完,你做好了吗?”
那天晚上,小敏“音讯全无”,恍如从人间蒸发。第二天一早,一到班上,小莉很紧张地问小敏那两题的答案。但小敏回答说她刚把作业簿交给了李老师,并且说忘了那两题的答案,因她是在深夜,精神状态不好的情况下完成功课,所以不太记得自己写了什么。结果,小莉因错了两题被李老师打了两鞭,而李老师也在班上称赞小敏道:“各位同学,我对你们很失望,全班只有小敏全对,你们应好好向她学习,认认真真地做功课。。。。。。” 真诚的朋友 假如问你:“从柔佛到吉打,那条路最近?”你会怎么回答?你可能马上上网找google map?又或是摇电话询问长辈、朋友? 曾看过这么一个小文章:伦敦泰晤士报某次设了一个巨额奖金征答,题目是:从英格兰到法尔西,那条路最近? 评审之后,泰晤士报发表最佳答案,而答案有点出乎众人意料,获奖的既非“航道”,也非“海路”,亦不是“火箭”,而是简简单单两个字:Good Companion(良伴)。 是啊,人生在世,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若有“良伴”,则不会觉得时间太长!而当问到:“你喜欢与怎样的人交朋友?”时,很多人都会回答“真诚”。试想想,有谁喜欢与一个常在言语行为上不诚实的人做好朋友?人被欺骗,感觉定然是负面的,没人喜欢常有负面的感觉,终日提高警惕,担心“上当”,还真累人。人前一套,人后另一套,反感耶! 所以,韩非子说:“巧诈不如拙诚”,一个人纵然晓得如何巧妙欺诈,将身边的人欺骗得团团转,也不如一个虽然愚直,但却真诚待人处事的人。 人是有感知的,虚伪待人,吃亏的最终是自己。 小敏所存心态,昭然可知。她不希望小莉因从她那儿得到答案,而沾了她的光,致使“功课做得最好”这个荣誉不再是她独自享有。其实,主要原因是她感受到小莉的威胁,因她前一次期考几乎赢了她。她不想小莉的实力与她太接近,因此,尽其所能敷衍小莉,导致小莉心存希望,但却失望。她以为她掩饰得很好,但小莉又岂会感受不到? 马屁响叮当 真诚待人也包括不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拍他人的马屁。马屁精常只为讨好他人而说些令对方觉得舒服、高兴的话,虽有时不致颠倒是非,但却言过其实,务求将对方捧上天,在飘飘然的情况下,哄得对方的“赏赐”。《圣经》说:“谄媚邻舍的,就是设网罗绊他的脚。” 谄媚者,油口滑舌,这种人外表未必引人注目,猥琐,或者看起来傻头傻脑,总是在身份地位比自己高的人面前卑躬屈膝,兼尾随在后。被打不还手,被骂不还口,并且罔顾是非,只顾奉承,目的就是为了将来的利益。有人比喻为扮猪吃老虎,正是如此也。 有个故事,说道一个超级马屁精死后见到掌管死亡的总管。总管见了他,立刻嗤之以鼻,说道:“哼!你这种马屁精,留你在人间简直就是为祸人间呀!”马屁精淡然地回答:“唉呀,总管大人,我是人在人间,逼不得已呀!许多世人都爱听奉承的话,我才迎其所好嘛!但我知道总管大人正直不阿,我在人间已听说了,今天真是百闻不如一见。”那总管听了,啧啧称道:“哈哈哈!你知道就好。既然你身不由己,我就姑且放你一马,让你重回人间吧!” 拍马屁纵然为人不齿,但还是有许多马屁精,因总会有人受落,甚至可“起死回生”呢!谄媚之所以是网罗,因它使人骄傲,甚至膨胀。因此,有者奉行:“心坏没人知,口衰惹人厌,与其被当小人,不如成为伪君子。” 此外,传讲谄媚的福音及宣讲谄媚的道理,也是要不得的。为了增添信徒的数量而典当了福音的本质,或为了让更多信徒起来事奉及奉献更多金钱而歪曲《圣经》教导,这或许能引致现象上的增长,但却不能带来本质上的兴旺。比如,传福音时只谈信耶稣所带来的好处及祝福,但却没提到悔改,尤其是对当时正面对一些难处的人。遇欠债的就只说上帝是万有之源,丰富的源头,信祂必不缺乏;见患病的就只说“耶和华拉法”,耶稣医治瞎眼、耳聋、瘸腿、麻风病,甚至起死回生,所以病必得医。甚至讲台上的信息也只提及为教会付出金钱、时间及精力所带来的祝福,甚至还安排一些信徒以见证为勉励,鼓舞人心,但却没提及跟随耶稣需背十架的真意。把教会当作公司、把信徒当作员工、把福音当作产品,这不是上帝设立教会的目的。 这时代充满冒牌货,越真、越名贵、越出名的,就越多山寨版。物是如此,人也是如此。但偏偏就有许多人喜爱冒牌货。穿上冒牌的Nike球鞋,会觉得自己踢球比较厉害;被人称赞像周杰伦,也高兴得咧嘴大笑,几天失眠。随之就赶紧买顶鸭舌帽,并“改良”自己的发音方式。哎!何必呢?做人不只应真诚待人,也要活出自己,并且晓得分辨及弃绝谗言。 真诚何价? 有人说:“真诚待人,别人就会真诚待你。”但也有人如此回应:“别这么天真啦!现实生活哪有这么容易?你对人真诚有什么用?到头来还不是被利用,被出卖?” 大卫也曾遇过许多假冒为善的人,这些人虽是满口仁义道德,但其心却是邪恶无比(参诗篇廿八:3)。古往今来,皆不乏这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者。 或许他们如此说:“我们不是朋友吗?朋友不应彼此帮助吗?”希望可说服对方给予帮助。亦或许他们会说:“我们不是朋友吗?朋友不应互相信任吗?”来尝试消除对方的疑虑,甚至会说:“你不是基督徒吗?基督徒不应很有爱心吗?”以利用他人的爱心来达成自己的目的。当一个人到头来发现自己对他人的帮助、信任及爱心是被人“搵笨”时,很可能就会对他人失去信心,甚至也变成同样一种人。 主耶稣遇到假冒为善的法利赛人,力斥他们为“粉饰的坟墓”,意即外貌好看,内里却是奇臭无比。这类伪君子,可以手持《圣经》,身穿长袍,满嘴经文,但心却非真正敬畏上帝。同样地,这一类人,现今也有。看到他人在温习功课,还如此问:“耶稣不是说,不要为明天忧虑吗?你还读这么多干什么?”而被人惹怒,怒气冲冲地回应:“父啊,原谅他们,因为他们所做的,他们不知道。” 要求他人做些不合理的事时,还自以为是地以经文勉励:“只要你有信心,就可吩咐这座山从这移到那。”这种滥用经文的案例多得是,其中包括信徒或非信徒。他们以为按着对经文字面的认知,加上一点强词夺理的功夫,就可昧良心利用他人来达成自己的计划。 《圣经》〈箴言〉26章23-26节也提到口蜜腹剑的人。这种人以火热的嘴说话,以奸恶的心待人,就是“伪善的佼佼者”。真诚待人虽不一定带来好处,甚至还可能吃亏,但若要一生与主同行,“真”与“诚”,少不得!别人虚伪,也不可以成为我们放弃真诚的理由,因为虚伪只会损人损己。主耶稣说:“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 。”《圣经》也说:“挖陷坑的,自己必掉在其中;滚石头的,石头必反滚在他身上。”(〈箴言〉26:27)因为人种什么,就收什么啊。。。。。。
小小提示:
文章来源:111期青春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