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网霸无处不在 网络是一个充满自由、资讯和意见的世界。如果善用网络,它将给我们带来许多便利与好处, 但是若从一个角度来看,网络却又是一个充满自私、骄傲和败坏的世界。因着人们滥用了其中的“自由”,另一种新兴的霸凌方式网络霸凌 (cyber bully ) 也因此而诞生了。现在的青少年身处信息爆炸的环境,能以快速、多元且便利的管道来交友、聊天、玩游戏,而在网络的世界里,由于隐匿性高、传播范围无远弗届,青少年如过于自我,又或是涵养欠佳,很容易就会成为网络世界的霸凌者。网络霸凌行为包括:青少年使用网络散布谣言、留下辱骂或嘲笑的字眼等,倘若青少年经常从事这些行为,就是网络世界的霸凌者了。 资料来源:第123期青春路 网络霸凌是什么? 网络霸凌又称为E-世代的攻击行为,是指在网际网络上发生的霸凌事情。与现实世界的欺凌相比,网络霸凌带给受害者的伤害往往更大更可怕。 现今因为电脑网路与通讯科技的普及,使霸凌行为透过这些媒介,例如电子邮件、网路贴文、手机简讯等方式,在社会环境中蔓延。这种透过现代网路科技而进化的霸凌行为即称为网路霸凌(cyber-bullying),又称「电子霸凌」、「简讯霸凌」、「数位霸凌」或「线上霸凌」。 网路霸凌,不论是难以入目或令人尴尬的影像张贴,威胁恐吓、人身攻击、难堪的票选、漫画或性暗示的字眼,都会造成被霸凌者精神伤害,加上网路世界容易一传十、十传百的特性,以及不易掌控传播途径的特性,更大大增强了霸凌的杀伤性。遭受霸凌的青少年有可能对人际关系产生不满、自我排斥、甚至出现身体及精神上的健康警讯。国内已有部分学校意识到这个问题,提倡友善校园,明令禁止霸凌,以避免学习环境恶化。 资料来源 :中小學網路素養與認知 网络霸凌的特性 由于网路的匿名特性,让使用者往往不用表明身分,仅靠一个名称,即通行整个网路。也因此,这类型的网路使用者藉由网路的此特性,会展现出与日常生活不同的型态。常见的网络霸凌方法有语言暴力、对特定网民或群体进行杯葛、羞辱网民的外表及行为特征、把照片进行「P图」加上诽谤的文字、在论坛上以言语侮辱受害人、不断伤害受害人有关的认识与朋友以及匿名诽谤等等。 现今在网路上流传霸凌影片的社会事件不断,或者是利用网路散播造谣、谩骂等网路霸凌(cyber bulling)的行为,以及Blog也是自我疗伤和表现自我的重要媒介,霸凌者和被霸凌者都可能藉此抒发,而这些网路行为已成为用来遂行暴戾社交的新武器。 除此,网络霸凌有三大特性,即持久性、永久性和难以察觉。电子产品如手机让人们可以随时上网交流,这表示受害者可能随时随地承受被网络霸凌的压力。许多上载至网络的资讯是永久性的及公开的,这会对受害者造成许多负面影响,而且与一般霸凌不同,父母及身边的人难以察觉受害者正遭受网络霸凌。 网络霸凌是一把利刃,是一个坏因,其危害非常恶劣,甚至可能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因不堪网络霸凌而丧失性命的事件也一再发生,网络霸凌的行为可谓让人发指。网络社媒是一个交流平台,但不是一个霸凌的工具;人们享有言论自由,但不是恶意攻击和污辱毁谤的护身符。无论本身是什么意识型态,或者本身拥有什么政治立场,都应当展现应有的理智和人性,为自己的言论负责。毒舌不会受到人们的欢迎和尊敬,网络霸凌者应受到惩罚和负上法律责任。 网路霸凌的发生不一定是藉由污蔑或威胁等人身攻击的言论、图文等为限,即使是单纯的玩笑性话语,也有构成网路霸凌的可能性。网路上流通的公开资讯,是否构成网路霸凌,并没有确切而绝对的判别标准,对于他人言论的认知与接受度,也因人而异。然而,我们并不能滥用言论自由的权利而在网路上大放厥词,网路属于公开的空间,且传播速率相当地快速,一旦发布出去的资讯也难以收回,因此,我们更应该谨慎使用。 部分资料来源:Wikipedia 常见的网络霸凌行为 网路文字:例如有歧视意味的笑话与残酷严厉的批评;也包括令人难堪的线上票选。由于青少年对于外表的重视,使其特别容易被他人言语行为影响,且可能导致负面的心理发展。若是被提名票选「班上最XX的人」,加上同学们后续的玩笑与骚扰,及有可能造成青少年极大的精神压力。 图像骚扰:例如个人私密照被公开流传,含有性暗示的图片,或经过移花接木的不实剪接照片等。图像的骚扰也经常伴随着文字出现,让受害者的名誉与生活深受影响。 个人讯息:即恐吓电子邮件或手机简讯等可直接传送至被害对象身边的骚扰方式,即使不上网站不接电话也无法避免。这种网路霸凌行为会结合上述文字与图像骚扰,使受害者更防不胜防,乏于应付,且造成更严重精神伤害。 以上三种长期且无来由的骚扰,内容从言辞讥讽、辱骂、社交上的排斥或是课业上的阻扰和破坏都有可能。霸凌者利用透过一按即送的电子邮件与手机简讯大量发送不实且负面的讯息,冒名、排挤,甚至陷害他人,使受害者人际关系恶化、受到误解等精神伤害,其严重性有时更胜于传统校园霸凌。 霸凌受害者也可能是教师或学校行政人员;例如某位学生对于教师上课责骂他而心生不满,迳自在网路上发表不满情绪,其攻击性字眼与不实夸大的负面言语均会构成网路霸凌。又例如将教师的照片拼贴成清凉照片大量寄送,造成教师的莫大困扰。 资料来源:中小學網路素養與認知 网络霸凌新闻 在迈入科技引领的时代,人们的衣食住行,甚至是工作、购物、消遣到生活上的点点滴滴,都离不开网络;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网络虽带来各种便利,但同时也沦为一小撮不法之徒的「帮凶」,催生了网络霸凌等犯罪事件。网络霸凌是全球国家都在面对的社会问题,2015年,台湾年轻女艺人杨又颖因网络霸凌而吸氧气自杀身亡,她在遗书中透露长期受到网民谩骂抹黑造谣使她精神上受到极大压力。她称希望自己的死,能让网络匿名霸凌的问题受到重视,此事件在社会引起很大的关注。 而近几年来,我国网络霸凌也有越演越激烈的现象。今年1月至4月30日,马来西亚网络安全机构就已经接到共221宗网络霸凌的投报,而去年一整年只接到529宗投报。 根据2014年全国性调查指出,有64%学生不认为发送不恰当性短讯、发布不恰当照片及伪装成某人是网络霸凌行为。 26%学生(13-15岁)经历过被网络霸凌,而超过70%的学生认为,他们曾被网络霸凌。许多网络霸凌都是在社交媒体脸书上发生的。亚洲人认为开口求助是不好行为的观念,所以许多受害者遭网络霸凌时不敢向人求助。 网络霸凌案大增 只是短短一季,当局接获的投报就高达221宗,几乎是去年一整年的40%,网络霸凌案件不断增加,已到了令人担忧的局面。 今年5月,爆发我国近期最轰动的网络霸凌引发自杀事件,一名20岁的拉曼大学学院槟城分院优秀生郑汶骏,在面子书留下遗言后,在学院附近的文秀组屋17楼坠下身亡。据知,死者是因2年前被同一个网页网民发的帖文网络霸凌,之后就心情忧郁及萌起轻生的念头,此消息也震惊全国。 资料来源:东方日报Online 报章案例: 治网络霸凌 很多网路霸凌者都以为自己的行为不会被抓到,但是其实网路上的所有讯息都可以循线追查到原始张贴者。我们在网路上进行一切活动都会留下所谓的网路足迹(cyber footprints)。这些足迹也可以追查手机简讯的发话者号码。不论各种网路页面,社群网站与电子邮件也都可这样追查纪录,即使原始张贴者用不同的网路暱称或选择匿名方式张贴,也都可以透过网路足迹被追查到。被网路霸凌者可以列印或是储存霸凌讯息,日后交给相关单位处理追查,始作俑者可能会追溯法律责任。 根据1998年通讯及多媒体法令第233条文阐明,滥用社交媒体一旦罪成,最高可达5万令吉及监禁一年,或两者兼施 ;而在1998年通讯及多媒体法令第588条文下罪成,最高可被罚款50万令吉及监禁5年,或两者兼施。一名来自吉兰丹州的19岁少年,因在脸书诋毁柔佛州王室被控14项罪状,结果遭判处每项罪名坐牢一年,所有刑罚同时执行,就是要坐14年监狱。 大马通讯及多媒体(MCMC)都有一套称为“公开来源情报技术”简称OSIT 以侦察或追踪类似网络霸凌者。OSIT 是一项线上资讯搜寻与情报分析技术,其实普通网民也能使用此项系统,不过MCMC延用OSIT技术,比一般人具有优势。MCMC呼吁民众要更理性及谨慎第使用社交媒体,同时也应有技巧第和善用网络的便利,以免本身成为网络霸凌的帮凶,或者不慎成为受害者。 请不要成为网络霸凌者,或许不晓得你本身在网络霸凌他人,如果你只是一味地分享资讯,没有考虑到后果,受害者可能遭受攻击。在分享信息前,记得先思考再决定该不该分享以免成为网络霸凌的帮凶。 资料来源:星洲日报 如何阻止网络霸凌 当你正在面对网络霸凌时,你可以用以下的应对方式:
校园网路霸凌的处理方式 协会白丝带工作站提出「终结网路霸凌六帖要」分别是要遵守法律,要终止留传,要即时处理,要勇于求助,要勇敢通报、要分开辅导。另从校园不同角色来细分,网路霸凌的应对与预防可从青少年,家长,教师与学校三方面着手。 青少年: 校园中的学童是最可能直接受到校园霸凌的对象,对于如何应对需有正确且完整的观念。
家长: 霸凌事件发生后,最后知道的通常是家长。父母以为小孩子待在家里就不会加害他人或是遇到危险,殊不知网路霸凌的威力是超越时空、难以闪避的;而父母事后知晓后也都难以相信自己平常乖巧的孩子会去霸凌别人,或是被同学霸凌。多数霸凌加害者并没有意识到霸凌会为他人带来多大的伤害,而父母则应灌输正确观念。 告知孩子切勿回应霸凌者的言语暴力,避免引起不必要且非理性的言语攻击,并形成加害者与受害者间互相霸凌的循环。 根据研究显示,目前校园网路霸凌受害者多半保持沉默,而不愿意像校方师长寻求协助。若是孩子有精神低落或异常行为,例如害怕上学,或是不愿意接电话与上网收信时,需主动关心询问;除了课业以外,多和孩子聊聊学校的生活。 若是孩子主动反应,则必须深入了解状况。切勿冲动责骂孩子学坏或是不好好与同学们相处,否则将造成青少年受尽委屈也求助无门。 资料来源:中小學網路素養與認知 |